close
因子,患者,幼年,性疾病,疾病

提問: 化驗后風濕性因子陽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要注意些什么? 問題補充: 前段時間體檢后發現自己風濕性因子呈陽性,但自己現在沒有感覺到關節有什么問題,請問隨著年齡的增長要注意些什么?2008-06-17 12:48 提高懸賞15分 医师解答: 中文名稱: 類風濕因子 英文名稱: RF 化驗介紹: RF是一種自身抗體,存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檢查類風濕因子可以輔助診斷類風濕等疾病。 臨床意義:(1)增高:見于80%的沒有經過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80%的皮肌炎病人,80%的硬皮病、惡性貧血病人,53%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75%的自身免疫性貧血患者,60%的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人。(2)高丙球蛋白血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冷球蛋白血癥、白血病、亞急性心內膜炎也可出現陽生。(3)75歲以上的老年人和1-4%的正常人膠乳試驗可以出現弱陽性反應。 參 考 值: 膠乳凝集試驗:陰性致敏羊血球凝試驗:〈1:8ELISA法:〈2.8U/ml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自身抗體,存在于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一些與免疫有關的慢性疾病如肝硬化、結節病、麻風、血吸蟲病。另據統計,1~4的正常人類風濕因子亦可呈陽性,75歲以上的老年人呈陽性者還要多些。所以,類風濕因子陽性的人不一定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反之,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類風濕性因子陽性者只占52~92,也就是說,即使類風濕性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類風濕性因子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劃等號。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青壯年時期發病居多,尤其是女性。此病早期的特征性表現為兩側手指小關節晨僵,隨后逐漸累及全身關節,呈現關節腫痛、畸形等癥狀。類風濕性因子仍不失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重要輔助方法,但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及其它檢查,對疾病的診斷才有意義。 類風濕因子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種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因最初多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中發現,故此命名。現已證實,類風濕因子是人體產生的一種針對體內變性免疫球蛋白的一種抗體,即也是一種自身抗體。它與IgG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在體內各處的沉著是引起關節局部病變和關節外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大約8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   類風濕因子不僅存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還可見于以下情況:   2%一5%的正常人及10%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   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肝炎等。   慢性感染性疾病:結核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其他風濕性疾病: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寄生蟲感染:瘧疾等。   其他高免疫球蛋白血癥性疾病。  類風濕因子的陽性率取決于檢測方法及劃分陰性、陽性的標準。類風濕因子陽性不能作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唯一標準。  類風濕因子包括IgG、IgM、IgA等。目前各實驗室多以檢測IgM型類風濕因子為主,而對IgG、IgA型尚無可靠的檢測手段,故IgG、IgA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中的類風濕因子可表現為陰性,也就是說類風濕因子陰性并不能否定類風濕性關節炎。  但是,如果患者類風濕因子多次連續檢測陽性,或多種檢測方法均為陽性,且滴度較高,此時盡管其他診斷條件尚不充分,也應密切隨訪,以免漏診。類風濕因子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LgG為抗原的一種抗菌體,故又稱為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LgM型、LgG型、LgA型和LgE型。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分型:按起病方式可分三種子1 隱匿型 占60-70%2 急性型 占8-15%3 中間型 占15-20% 什么是風濕性疾病? 風濕性疾病是指主要侵犯關節,肌肉,骨胳及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如肌腱、韌帶、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疾病。美國風濕病學學會于1983年從疾病的病因學、組織學、病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免疫學以及臨床學等不同角度進行歸納分類,分為十大類包括100多種疾病。 什么是自身抗體?自身抗體是指自身組織、器官、細胞及成分的抗體。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機制的維持,正常的免疫反應有保護防御作用,即對自身組織成分不發生反應。一旦自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則機體視自身組織成分為“異物”而發生自身免疫反應,產生自身抗體。 什么是抗核抗體 風濕性疾病中有一組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在血液中常有抗核抗體,抗核抗體是自身抗體中的一種抗體,它是指細胞核內成分的抗體。抗核抗體陽性,臨床上有癥狀而懷疑風濕性疾病的病人,應該定期到醫院檢查,觀察抗核抗體的變化,最終可明確診斷。 如何早期診斷類風濕: 臨床上出現單關節炎或不對稱的大關節炎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是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早期階段,此時,類風濕因子很可能陰性,不夠診斷標準,抗角質蛋白抗體是一種抗鼠食管角質層的抗體,在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其陽性率達到40%左右,此外,Sa,Ra33和核周因子抗體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較為敏感。同時行關節腔穿刺,做關節液檢查及關節鏡的滑膜活檢等都有助于不典型關節炎的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懷孕時應注意什么? 目前資料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但母親有繼發性干燥綜合癥,抗SSA陽性,可導致新生兒狼瘡,約70%類風濕性關節炎婦女大部分在妊娠三個月病情緩解,多在分娩后復發,因此,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妊娠時的關鍵是如何用藥:妊娠前三個月及妊娠后期必須要嚴格限制使用非甾類抗菌素炎藥,妊娠中期必要時可以使用,哺乳期最好使用半衰期短的藥物,如布洛芬等。妊娠期禁止使用細胞毒性藥物,如氨甲喋呤、環磷酰胺金制劑、青酶胺、雷公藤等。 如何判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否為活動期? 1、休息時關節痛超過4-5個以上關節。2、晨僵持續60分鐘以上。3、五個以上關節腫脹。4、關節壓痛數超過五個。5、血沉男性大于 25MM 女性大于 30MM 。一般說具備上述五項中的四項或四項以上者 即可稱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指16歲以前發病的兒童關節炎,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兒童結締組織疾病,其病因,病理變化及發病機制與成人類風濕性關節炎相似,是造成兒童關節功能障礙和失明的主要原因,它并非是一種疾病,而是不同病因合成的一種綜合征,可能的病因有感染、自身免疫、創傷、心理應力和遺傳,其發病率和年齡無明顯關系。多關節類型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孩子半數呈多關節炎型表現,約在起病后6周到4個月內出現典型關節癥狀。 發作可以是急性的,但更常見的是隱匿性的, 侵犯大的、迅速生長的關節,如膝、腕、肘、踝、漸至手足小關節,受累關節大于五個。表現為關節腫痛、發熱、活動受限伴晨僵。約10%類風濕因子呈陽性。本型全身癥狀較輕,持續時間也較短,可能有低熱,輕度到中度肝脾腫大和淋巴結腫大,但很少見明顯心包炎。本型多見于年長兒童,致殘率高,隨病情發展產生骨質破壞,關節僵直變形,功能障礙。雙手可出現鵝頸樣畸形,下頜發育受限,出現小頜畸形等。 少關節炎型半數的孩子呈少關節炎發作,常影響膝、踝或腕,受累關節不超過4個,約半數患者以單關節起病,任何關節都可能發生單關節炎,膝關節易受攻擊,約占75%的病例,其它如近端指關節、掌指關節或頸椎作為單關節炎起病部位是很偶然的。本型又分為三個亞型:I型:多以6歲以前發病,女孩多見。常累及膝、踝、肘、腕關節,髖關節極少受侵犯。對關節功能影響小,預后良好,但本型約10%-50% 的患兒發生虹膜睫狀體炎,多與關節炎同時出現,且常呈慢性隱匿過程,早期無癥狀,但可造成視力障礙,甚至失明,因此,對此型患兒應定期做眼科檢查,以便早期診治。II型:起病較晚,男孩多見,主要侵犯下肢關節及髖關節,患兒常主訴足跟疼。部分患兒出現急性自限性虹膜睫狀體炎,但很少造成視力障礙。一些病人16歲以后出現脊柱強直,此類患兒應注意檢查腰部活動情況。此型患者查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均為陰性。III型:主要表現為指(趾)關節炎及不對稱的上下肢大或小關節炎。10%-20%有虹膜炎。類風濕因子陰性,抗核抗體17%-50%陽性。40%的患者有銀屑病的家族史,但患者出現銀屑病可能在多年以后。全身型全身型發作的標記是高熱,高熱每日一次或二次,達39度或以上,并迅速回到基礎水平,一天內任何時間都可發熱,但以午后和黃昏最為典型。熱退后患難兒嬉笑自如,發熱時常伴有關節疼痛加重,這種熱型高度提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如伴有類風濕皮疹,對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診斷意義的。皮疹是散在的2 -5mm 紅斑性斑疹,常見于軀干、肢體近端和壓迫部位,也可見于面部、手掌和足底,(皮疹也可見于多關節型,但少關節型很少看到)極少數患兒還可出現關節部位的皮下結節,關節痛亦隨發熱和皮下結節、皮疹的出現而且加劇,熱退后亦可緩解,此型占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40%,實驗室檢查除血沉、C-反應蛋白、白細胞數升高外,其它檢查基本正常。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以上三型外,常出現心包炎、心肌炎、腎小球腎炎、腱鞘滑膜炎、肌炎、以及慢性葡萄膜炎等,其中,心包炎在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中,任何時間都能發生,常伴有病情加重,心肌炎一般較少出現,但也可能引起心臟增大和心力衰竭。腱鞘滑膜炎和肌炎是活動期病變的表現,手指不能伸直是屈肌腱鞘滑膜炎引起,造成手指畸形。慢性非肉芽腫性葡萄膜炎是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最有破壞性的并發癥,也是導致失明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發病呈長期活動性,病情得不到控制,將嚴重影響幼兒的生長發育。幼年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分類診斷標準:1、發作年齡小于16歲。2、一個或多個關節腫脹或滲出或有以下2個或更多體征:運動范圍限制、壓痛或運動時痛和發熱3、病期持續6周到3個月。4、起病4-6個月內:A:多關節炎-5個關節或更多。B:少關節炎-4個關節或更多。C:全身性疾病-關節炎,間歇熱、皮疹、內臟疾病。5、除外其它風濕病 風濕病患者保健及注意事項:基本治愈或正在治療中的患者,除了堅持鞏固用藥物治療外,必須加強自我保健,這對促進疾病的康復和身體健康極為重要,具體內容如下:如何保護關節?日常生活中關節過度運動是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關節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如果關節有了疼痛的感覺,此時就已警告患者病變關節受到了過度的應力。患者應減少活動,以下介紹幾種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患者延緩或防止可能出現的畸形。(1)由較強的關節或較大的身體面承受負荷,如用手掌、前臂或肘代替手指的工作。(2)利用杠桿原理,物體越靠近身體負荷減輕。(3)避免關節長時間固定在一個位置,為了減輕下肢關節的應力,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以采用坐位工作為宜,但需要站立時,應適當改變體位,以減輕關節僵硬,防止關節攣縮。(4)保持良好的姿勢:無論站立、坐位或舉物時都應保持良好的力線。正確的力線可以減輕關節和肌肉的應力,如需長期站立,兩腿可交替休息。穿寬松的平跟或低跟鞋并使一足置于足凳,不但能提供穩定和安全,而且有助于保持骨盆傾斜,減輕下背部扭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zi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